这篇道家经典《存神炼气铭》,全文仅百余字,却蕴含长生之道,读完身心俱静。
点击下方卡片,关注国学典藏馆! 图片 《存神炼气铭》为唐代道士孙思邈所作,全文仅百余字,却蕴含深邃养生智慧。 文中以“存神”与“炼气”为核心,阐述身心合一的修炼之道。从初入五时到通达七候,修炼者可逐步实现身心改善、延年益寿,最终超脱物外,与大道合一。 此铭文语言简洁,却道尽身心调和之法,是道家修身养性之经典,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回归自然、追求身心和谐的路径。 #01. 若欲安神,须炼元气。气在身内,神安气海,气海充盈,心安神定。 神的安定离不开元气的修炼。元气在体内流转,神便能安住在气海之中。 当气海充盈,心自然安定,神也随之宁静。 这与道家的修炼理念相通,道家认为,元气是生命的根源,气海是元气汇聚之所,气足则神安,神安则心定。 庄子曾言:“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”真人的呼吸深沉而绵长,正是元气充盈的体现。 若能修炼元气,让气海充盈,便能心安神定,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。 #02. 定若不散,身心凝静。静至定俱,身存年永。 当心神安定而不散乱时,身心便会凝结于一种静谧的状态。这种静谧并非单纯的安静,而是身心合一的深度宁静。 静到极致,定也随之而来,身心便能在这种状态中长久存续,寿命自然延长。 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 当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定时,身体的机能也会随之调和,健康长寿便不再是奢望。 这不仅是道家的修炼目标,也是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的重要启示。 #03. 专心修者,百日小成,三年大成。 对于那些专心致志修炼的人来说,百日即可初见成效,三年便能大功告成。 这并非夸大之词,而是修炼的自然规律。 正如《孟子》所言:“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为人也多欲,虽有存焉者,寡矣。” 修炼的关键在于专注与恒心。当人能够专注于修炼,排除杂念,自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。 而三年的持续修炼,则能让身心彻底蜕变,达到更高的境界。 这种专注与恒心,不仅是修炼的需要,也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必备品质。 #04. 初入五时,后通七候。 修炼之初,会经历五个阶段,随后进入更为高深的七个层次。 这种阶段性修炼的过程,与儒家的“下学而上达”不谋而合。修行之路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。 从初入五时到后通七候,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积累。 正如《大学》中所说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 修炼的过程,正是从定到静,从静到安,最终达到圆满的境界。 #05. 第一候,宿疾并销,身轻心畅,停心入内,神静气安。 在修炼的第一阶段,身体的旧疾会逐渐消除,身体变得轻盈,内心感到舒畅。 此时,心神内敛,神静气安。这不仅是身体的变化,更是心灵的净化。 《庄子·达生》中记载了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,他通过专注修炼,达到了“虽天地之大,万物之多,而唯蜩翼之知”的境界。 修炼的第一候,正是这种专注与净化的体现。 当人能够将心神内敛,专注于自身时,身体的疾病便会自然消散,心灵也会回归宁静。 #06. 第二候,超过常限,色返童颜,形悦心安,通灵彻视。 进入第二阶段,寿命会超过常人,容颜重返青春,身体愉悦,内心安宁,甚至能够通灵彻视。 这并非虚幻,而是修炼带来的身心蜕变。 《列子·黄帝》中提到黄帝“退而闲居大庭之馆,斋心服形”,最终“三月不亲政事,昼寝而梦”。 黄帝的修炼,让他超越了常人的限制,达到了身心合一的境界。 第二候的修炼,正是这种超越与蜕变的体现,通过修炼,人能够突破生命的局限,回归生命的本真。 #07. 第七候,身超物外,迥出常伦。大道玉皇,共居灵境。 到了第七阶段,身体超越了世俗的束缚,进入一种超凡的境界,与大道、玉皇同居于灵境之中。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,是修炼的最终目标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 大道无形,却能包容万物。 修炼到第七候,人已经与大道合一,超越了世俗的限制,达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。 这种境界,不仅是身体的解脱,更是心灵的升华。 #08. 此法不服气,不咽津,不辛苦,要吃但吃,须休即休,自在自由,无阻无碍。 这种修炼方法并不需要刻意服气、咽津,也不需要过度的辛苦。 想吃就吃,需要休息就休息,自在自由,无阻无碍。 这与道家的自然观相契合,道家强调顺应自然,不强求,不造作。 正如老子所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 修炼的最终目的,是回归自然,与自然合一。 这种自在自由的修炼方式,不仅能让身体得到滋养,更能让人的心灵回归宁静与自由。 点亮在看、赞和分享,与君共勉!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